今天是
太阳集团电子游戏
太阳集团电子游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车辆工程专业介绍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5-05    浏览次数:11075



       

车辆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85年的汽车与拖拉机专业,是全国农林院校最早开办的汽车本科专业,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开办的汽车本科专业。在办学的过程中,因国家专业目录调整而于1998年并入机械类招生,设为车辆工程方向,隶属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2年起以车辆工程专业独立招生。2009年被福建省教育厅确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是省机械装备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的核心专业。201912月获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理,2021年获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依托的机械工程学科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评为省重点学科,2017年认定为省高原培育学科。

专业主要招收省内高中应届生,并少量招收湖北省、山西省员工,每年招生60人左右。专任教师100%硕士及以上学历,5名教师有公派海外访学经历,1名教师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专项经费800多万元,建成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车辆工程本科教学实验室。与东风汽车、东南汽车、云度汽车、福建新龙马、冠城瑞闽、汉特云等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从1989年首届毕业生开始,已连续为社会培养了33届本科毕业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超过98%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以福建省汽车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紧密跟踪汽车技术的新进展和行业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宽厚扎实的车辆工程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制造、试验、服务及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并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预期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1)
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履行并承担汽车行业对工程技术人员要求的社会义务及责任。
   (2)
工程能力:具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技能,能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等因素,具备解决汽车产品设计、制造、试验等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
团队合作:具有国际视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在工作团队中协同完成复杂工程任务,成为团队技术骨干或管理人才。
   (4)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紧跟社会技术进步的新趋势,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途径持续拓展自身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毕业要求】

本专业员工毕业时需掌握宽厚扎实的车辆工程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从事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产品设计、制造、试验、服务及管理等工作。毕业生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工程知识:掌握从事车辆工程专业领域工作所需要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
问题分析:能够合理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力学、材料等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总成、零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针对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基于机械、车辆、电气等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分析、归纳和总结实验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绘图与建模、计算机仿真等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对车辆设计、制造、试验等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车辆工程领域研发、设计和生产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车辆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针对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涉及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等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车辆工程领域涉及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等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具有组织、管理、协调和合作能力,能够在机械、车辆、电气等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了解全球车辆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动态,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机械、车辆、电气等多学科环境的车辆工程实践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学习和适应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不断进步发展的能力。

   【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A、C语言与嵌入式系统、测试技术、汽车底盘构造、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性能试验、生产实习、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专业课基本技能综合考核、C语言与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汽车理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机械设计A(课程设计)、C语言与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汽车理论课程设计、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考核、金工实习、汽车认识实习、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科学竞赛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验

电工技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动技术、C语言与嵌入式系统、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测试技术、汽车性能试验、汽车检测诊断与维修(双语课)、新能源汽车技术(双语课)等。

【实验室与实习基地】

现有汽车发动机实验室、汽车车身实验室、汽车构造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和汽车检测与维修实验室、汽车电子电器实验室共六个专业实验室为本专业师生提供教学科研服务。拥有发动机测控系统、底盘测功机、发动机综合分析仪、共轨柴油机实验台、汽车白车身静刚度试验台、Arbin电池充放电系统、NI数据采集设备、功率分析仪、各种发动机、汽车底盘、整车电子电器等一系列实验和试验设备。





实习基地:现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福建新龙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冠城瑞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汉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闽兴专用车有限公司、一汽马自达万得福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一汽大众京福服务站等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并签定了联合建立汽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的协议,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生产实习基地。

【本科教学】

车辆工程专业开办以来,学院突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以员工为中心,教师积极钻研教学,注重教学质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把汽车行业的最新技术传授给员工。毕业设计选题注意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近年来本科毕业设计总结的论文在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数十篇,并有部分论文发表于全国核心刊物上,获得授权专利十余项。

车辆工程专业以培养满足企业需求、适应行业发展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每年为省内外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和汽车服务企业输送一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活跃在企业的各种工作岗位上,每年都有一批毕业生加入东南汽车、福建奔驰、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云度汽车、福建新龙马、龙马环卫、中科动力、海西重汽、比亚迪汽车、宁德时代新能源、上汽集团乘用车宁德分厂、福建万润、福耀玻璃、厦门建发等单位的研发、生产、试验队伍中,并逐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学术带头人】

黄敬党教授,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曾公派到英国伦敦大学进修。承担省级汽油机燃用液化石油气的改装研究、气体燃料发动机工作过程研究、数码发电机组的研究等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期刊论文数十篇,兼任福建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科研开发与学术交流】

汽车工程系依托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研究所,努力将研究所打造为广大师生开展车辆和机械相关工程技术研究的工作平台。汽车工程系坚持教学和科研开发并重的方针,以科研开发促进团队建设,通过科研项目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构建车辆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技术团队,重点围绕新能源车辆动力电池及电驱动技术开展研究,打造汽车研发团队的核心竞争力。鼓励教师申报各类课题,开展科学研究与开发,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取得重要成果。以福建省汽车产业需求为导向,与企业广泛开展各种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近年来承担各级科研、研发和教研项目二十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其中发表在国家重要核心刊物的有五十多篇,入选SCIEI等有二十多篇,其中1篇论文入选2018ESI高被引论文。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在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鼓舞下,我系教师还积极帮助和技术支持我省汽车企业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贡献一份力量。

研究工作主要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设计与控制技术、电动车辆动力电池技术、人体生物力学与车辆约束系统优化、汽车车身设计试验与强度刚度分析、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汽车轻量化技术、内燃机控制新技术等领域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转化为产品应用于在产车型中或工业产品中,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有气体燃料发动机、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风机、新能源汽车加热与散热管理、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电机及其控制器、汽车空调无刷风机、共轨柴油发动机控制系统和数码发电机等一系列新产品与新技术。